行走在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一栋红色小楼映入眼帘,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红楼”,这便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故居。旁边的中心公园,伫立着一座吉鸿昌的雕像,手持长刀,立马远眺,目光坚定,仿佛诉说着自己从爱国旧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坚定不移英勇抗日的一生。
郑重承诺:“作官即不许发财”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其父以开小茶馆为业,家境贫寒。吉鸿昌常在茶馆帮父亲打下手,听南来北往的爱国志士纵谈天下大事,自小便浸染了救亡图存、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1913年,吉鸿昌在冯玉祥部入伍。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屡立战功,所带领的第十九师能征善战,获得了“铁军”的称号,“吉大胆”的威名声震遐迩。
1920年5月,吉鸿昌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父亲殷切叮嘱:“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吉鸿昌谨记在心。
回到驻地后,吉鸿昌把“作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分发给全体官兵,共志廉洁。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作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1929年,吉鸿昌担任宁夏省政府主席时,一位回民老人带着大包小包的特产想求他办事。他本想拒绝礼物,又怕老人误会,便收下礼物,到厨房安排饭菜,热情款待老人。临走时,吉鸿昌用自己的津贴,按照当地物价的两倍,把钱放进老人包袱里。老人要求的事情,他令人详细调查清楚后,予以解决。
吉鸿昌住所简陋,家具陈旧,他却从不抱怨,只是常说:“我们是为人民打仗,不是为了享受。”他不讲究吃穿,常常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关心体恤军中战士。一次吃饭时,吉鸿昌发现一名士兵愁眉不展,询问后得知是其母亲生病了,但家中没钱抓药。吉鸿昌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塞到士兵手里,说道:“老人的病要紧,这钱你不要推辞。”并嘱咐士兵以后有难处,尽管来找他。
“作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吉鸿昌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清廉作风的真实写照。他也以此教育子女,传承刚直清正的家风。吉鸿昌的子女从未有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其子吉兰泰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人低调,兢兢业业。其女吉瑞芝曾说:“‘作官即不许发财’是吉家子孙传承的座右铭,不管做什么事,不是我们应该拿的,我们绝对不拿。”
加入共产党:人生的重要转变
1930年9月,吉鸿昌部被蒋介石收编,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由于他不愿执行“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命令,被蒋介石解除军权,强令出国“考察实业”。
正要启程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当即表示:“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我是一个军人,我不能昧着良心远走高飞。”并立刻发电报给蒋介石,表示愿提一支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但国民政府坚决不允许,吉鸿昌被迫上船。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毅然终止“考察”,回到祖国。船行至上海,见到日本军舰正在攻打吴淞炮台,而国民党的军舰却不还一枪,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历经艰辛,他找到了共产党组织,坚定表明了自己在抗日救亡问题上的态度,请求入党。经过党组织的考察,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吉鸿昌由一名爱国旧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入党后,吉鸿昌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积极联系各地抗日武装,于1933年在党的指示下担任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当时,面临枪支弹药严重不足,他让妻子变卖家产,拿出6万元用于购买武器,并冒险闯过重重关卡护送到前线。1933年7月,吉鸿昌亲率部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成功收复军事重镇多伦。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的第一座城镇,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热情。
人生豪迈:“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34年5月,根据党的指示,吉鸿昌转入天津开展地下斗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吉鸿昌全身心投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中,联络各派抗日人士,开展抗日活动。他参与组织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担任主任委员,还和宣侠父等人一起创办、出版了抗日刊物《民族战旗》。于是,他在法租界霞飞路的住宅,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天津开展抗日活动的秘密据点,被党内同志亲切地称为“红楼”。
根据地下工作的需要,吉鸿昌对住宅内部结构进行了改造,每层都设有一间小密室,以应对紧急情况,并在阁楼处配备秘密印刷所,印刷党的秘密文件和抗日刊物。“红楼”内还设有一个秘密仓库,储存筹资购买的军火。
吉鸿昌的积极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遭军统特务暗杀,而后受伤被捕。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11月24日,蒋介石下令将吉鸿昌“就地枪决”。
殉难前几个小时,吉鸿昌向敌人要了笔墨和信纸,写下一封正气凛然的遗书,之后从容走上刑场。他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要求搬来椅子坐下,并让刽子手从正面开枪。临刑前,他以大地为纸、枯枝作笔,写下了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牺牲时,吉鸿昌年仅39岁。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吉鸿昌被定为全党褒扬的革命烈士。1971年,周恩来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指出:“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1984年,吉鸿昌牺牲50周年,聂荣臻评价他说:“吉鸿昌烈士是民族英雄,将永垂不朽。”
而今,吉鸿昌居住过的这栋红色小楼依旧屹立,它不仅承载了历史长河中的革命记忆,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7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红楼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在吉鸿昌诞辰百年之际,和平区在红楼前竖立起吉鸿昌雕像。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吉鸿昌用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谱写了一曲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英雄壮歌。